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云峰團隊等,首次在分子、細胞及神經環路層面,系統揭示了小鼠如何通過敏銳的嗅覺系統判斷獵物的營養狀態,并做出精準捕食決策的神經編碼機制。在自然環境中,動物通常需要依賴氣味來評估食物的營養價值。為深入探索這一行為背后的神經基礎,研究團隊構建了一套模擬自然捕食的行為實驗系統,并以棉鈴蟲幼蟲為研究對象展開實驗。實驗顯示,無論處于空腹或飽腹狀態,小鼠均顯著傾向于捕食“已進食”的幼蟲,而這一行為高度依賴于其主嗅覺系統的完整功能。
研究團隊運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從幼蟲體表揮發物中,精準鑒定出兩種關鍵化學信號——在正常進食幼蟲體表含量較高的亞油酸(LA),和在饑餓幼蟲體表顯著富集的(Z)-9-二十三碳烯[(Z)-9-TE]。行為學實驗證實,LA對小鼠具有吸引作用,而[(Z)-9-TE]會引發回避反應,且兩種效應均呈現濃度依賴性。
進一步研究發現,起源于腹側被蓋區、投射至內側嗅結節(mOT)的多巴胺神經通路,是調控氣味偏好的核心樞紐。研究團隊通過化學遺傳學技術精準調控該通路活性,實現對小鼠行為選擇的雙向操控,即抑制通路會削弱小鼠對LA的偏好,而激活通路能讓小鼠轉而偏好原本回避的(Z)-9-TE。在細胞機制層面,研究團隊借助光纖記錄技術發現,mOT區的D1型和D2型多棘投射神經元,分別對LA和(Z)-9-TE表現出特異性反應。藥理學實驗證實,D1受體介導了對LA的趨近行為,而D2受體參與了對(Z)-9-TE的回避反應,二者形成了“蹺蹺板”式平衡調控機制。同時,LA和(Z)-9-TE誘發的表型在布氏田鼠和褐家鼠等野生嚙齒類動物中同樣存在,這提示了上述兩種化合物的生物學效應或具有跨物種的保守性。
這一研究首次從分子、細胞到神經環路層面,解鎖了小鼠依據氣味判斷獵物價值的“決策黑箱”,并為動物覓食決策行為提供了新見解。
相關研究成果以A midbrain-to-ventral-striatum dopaminergic pathway orchestrates odor-guided insect predation in mice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等的支持。
論文鏈接
多巴胺信號通路調控小鼠覓食行為的“蹺蹺板”模型
本文鏈接:研究闡明小鼠精準捕食的嗅覺神經編碼機制http://www.hufazx.com/show-12-1900-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將科技報國之志融入強國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給天津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激勵廣大學子和教育科技工作者砥礪前行、奮發有為
下一篇: 軌道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