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 文靜 四川廣元市報道
“野外大熊貓雖然有野性,但你長期接觸后它的野性就很少發作。我一次都沒被它打過或抓過。”說這話的人給野外大熊貓做了近10年的“飯”。
記者怎么也沒想到,探秘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第一站是甘肅片區白水江園區,但采訪到救助的野外大熊貓飼養員卻是在四川廣元市,他兒子“林二代”家中。
李鴻志,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大熊貓馴養繁殖中心退休職工,今年70歲。9月2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和白水江分局一行從甘肅文縣紅土河保護站驅車兩小時抵達四川廣元后得知,他是甘肅飼養被救助的野外大熊貓數量最多且飼養時間最長的人。
上世紀80年代的熊貓專車 圖源: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分局
大熊貓馴養繁殖中心副主任康永剛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最多救助飼養過12只野外大熊貓。李鴻志說,他從1985年到1993年在該馴養繁殖中心養大熊貓,最多時喂了9只。
直接進籠喂食
“不管哪個大熊貓,我都敢摸它。”
李鴻志是典型的“林一代”。
李鴻志——甘肅片區飼養被救助野外大熊貓最多的人 杜武林/攝
在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之前,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原國家林業局直屬的三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根據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官網介紹,該保護區成立于1978年,位于甘肅省最南端,包括文縣白水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及隴南市武都區團魚河流域的小部分地區,南部比鄰四川省青川縣、平武縣、九寨溝縣。
記者在甘肅文縣位于邱家壩的大熊貓馴養繁殖中心看到,該中心建于1984年,李鴻志在建成第二年后就從林場調了過來。當時中心救助飼養了5只大熊貓。“從來沒有見過大熊貓,只是聽說過。”李鴻志回憶道,心里非常高興。
邱家壩海拔2350米,據文縣縣城近50公里。9月25日,記者抵達那里時,原始森林茂密,山高水深。康永剛告訴記者,這里現在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片區野外大熊貓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
40年過去了,李鴻志依然一口氣說出了他剛見到5只被救助的野外大熊貓的名字——“昌昌”、“桃桃”、“林楠”、“霄霄”和“菲菲”。“‘昌昌’、‘林楠’和‘霄霄’都是公的。”李鴻志說,當時,“霄霄”和“菲菲”還只是亞成體。
李鴻志先是給職工做飯,沒多久就管起了大熊貓們的“伙食”。
“大熊貓的習性還是溫順,我們都是進圈舍里去喂。大小活動場和圈舍連著,活動場門開著,大熊貓可以自由進出。對成年大熊貓也一樣,它不抓我。”李鴻志笑著說,“不管哪個大熊貓,我都敢摸它。因為和它們接觸的時間長。”它們的名字都是被救助后領導取的。喂食的時候飼養員叫名字,一叫就來了。
在人們的印象中,野生動物非常兇猛。“當然,你突然和野生動物接觸容易被傷害,要長時間接觸才行。”他說。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些被救助的大熊貓有的是因為竹子開花導致饑餓,有的生病,來的時候都很瘦弱,體內長蟲的特別多,經飼養后慢慢恢復。遺憾的是,并不是每一只都能被救活。
對救助大熊貓的伙食,當年是飼養班長的李鴻志記得一清二楚。“我們4個人飼養,主要是打掃衛生,蒸窩窩頭,換班休息。”他說。
上世紀80年代,對缺乏營養的野外大熊貓,李鴻志按照之前飼養員的辦法,將黃豆和大米磨成粉面,加上麥麩和雞蛋按一定比例蒸成窩窩頭。“為了增加營養,我們還把牛肉煮了和著豆粉、米粉一起蒸給大熊貓吃。”他說,窩窩頭的搭配比例他已記不太清,“現在的飼養方法肯定有改良。”
據他回憶,窩窩頭一天喂兩頓,早上9點和下午4點,野外大熊貓晚上要吃七八斤竹子,主要是箭竹。飼養員還要給野外大熊貓沖奶粉,不論大小都吃,小的吃得多一點。
“被救活的大熊貓都長得很好。”李鴻志說,雖然剛到邱家壩的時候很辛苦,照明經常靠點蠟燭,做飯燒有煙煤,但他覺得和常年進山巡護、監測的林業人相比,這點苦根本不算什么。
“兩年后,它認出了我”
“我一叫它就來了。”
被救助的野外大熊貓各自命運歸宿不同。
在李鴻志飼養過的野外大熊貓里,有兩位長壽“老人”——“昌昌”和“桃桃”。
在白水江自然博物館里,有一具大熊貓的標本“昌昌”。標識上寫明,昌昌在1985年從文縣賈昌搶救回來,在白水江保護區定居9年后,于1994年遷居濟南,后于2002年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昌昌”活了35歲,堪稱壽星。
大熊貓的壽星“昌昌”死后標本 圖源:白水江自然博物館
1994年送到濟南動物園的另一只大熊貓“桃桃”享年36歲,成為“鎮園之寶”,曾接待了國內外上百萬游客。據說桃桃被救助是在文縣鐵樓鄉桃家灣一帶的山林里被農民發現,故取名“桃桃”。
“桃桃”去世后,濟南動物園將它追授為“中國最老大熊貓”和“生態和諧使者”稱號,從1980年至今,該園飼養的大熊貓大多超過野外大熊貓的平均壽命20多歲。
此外,1988年,大熊貓“霄霄”和“菲菲”遠赴澳大利墨爾本皇家動物園巡展,在墨爾本和悉尼共展出200天。
“和大熊貓們時間長了肯定有感情,但為了大熊貓種群的繁衍壯大,飼養員想留但留不住。”李鴻志說,如果非要說哪只養過的大熊貓最喜歡,那就是“林楠”。
“因為經常在一起,它后來去了臥龍。”李鴻志說。
上世紀90年代,屬于野生大熊貓種群成員的林楠作為重要種公獸,被送到臥龍先后與不同雌性大熊貓配對繁殖,其繁殖足跡延伸至多個大熊貓繁育基地,后代有“優優”、“嬌子”、“美香”、“倫倫”等。
因為“桃桃”也曾參與繁殖計劃,李鴻志曾赴四川臥龍照顧大熊貓半年。那是他和“林楠”兩年后的重逢。
“剛開始它沒認出是我。”李鴻志回憶道,呆了一段時間后它認出來了。“我一叫它就來了。”他說,自己和“林楠”還照過一張相。它蹲在地上,飼養員站起來喂它。幾十年過去了,這張照片還被李鴻志珍藏在文縣家中。
大熊貓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對于這個問題,李鴻志是這樣回答的:“經常和它接觸的人,大熊貓能聽懂叫它的話。我的奶粉盒一敲,大熊貓就立即跑進來了。”還有,每只大熊貓的性格都不一樣。
世界著名野生動物研究學家喬治.夏勒曾在《最后的熊貓》一書中大意是:“你們人類驕傲得無以復加。只不過因為你們在地球上智力最高,你們就自以為至高無上。你們必須克服成見和其他不健康的科學癖性……我們生存在不同的世界,其間差異大得超乎想象,我的世界以氣味為主,你們偏重視覺;我的思考以嗅覺為主,你們則靠語言。”
本文鏈接:探秘大熊貓國家公園系列1 :救助野外大熊貓的飼養經http://www.hufazx.com/show-6-17603-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