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作為一類具有強持久性與生物累積性的新型污染物,廣泛存在于河口海岸生態系統中。近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唐建輝研究團隊通過野外調查、微宇宙實驗及多維度數據分析,系統揭示了PFAS對河口海岸微生物群落的影響規律,明確了生境差異、復合污染、水動力條件等關鍵調控因素,為新污染物的生態風險評估與污染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PFAS點源污染區域的研究顯示,受污染河段上下游細菌、真菌及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存在顯著差異,共檢出255個差異類群,其中54個類群的豐度變化與PFAS濃度呈直接相關。季節動態分析進一步發現,夏季、表層水體及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對PFAS的響應更為敏感,其群落組成的變異程度顯著高于其他季節、生境及微生物類群,這一發現為后續針對性研究提供了關鍵變量參考。
微宇宙實驗解析了PFAS與微生物相互作用過程。河流與海洋兩種模擬環境中,全氟辛酸(PFOA)在水-沉積物界面的分配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從微生物響應來看,海洋系統中細菌群落的α多樣性與PFOA濃度呈顯著負相關,且PFOA對水體細菌群落組成的影響強度遠大于沉積物。分析還發現,大部分對PFOA敏感的細菌屬僅短期存在于某一時間階段,群落響應不具有長期穩定性,而Limnobacter屬在不同體系中均表現出穩定響應,因此,可作為PFAS長期污染監測的潛在生物標記類群。
PFAS與溴代阻燃劑(BFRs)復合污染的河口區域的研究發現,細菌群落對兩類污染物呈現不同的響應模式。部分細菌類群對PFAS濃度變化響應明顯,對BFRs濃度卻無顯著響應,表明了細菌群落對不同分子結構有機污染物存在“特異性響應”。例如含醚鍵的BDE209、PBDEs與含長全氟碳鏈的PFO5DoA,分別促進Thermomonas與Planctomycetes等細菌類群的豐度提升。
水動力條件是河口區域調控PFAS遷移擴散、影響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關鍵因素之一。河口區域細菌群落的研究分析表明,顆粒附著菌群在PFAS污染監測中更為穩定,可作為優異的新型生物標志物,據此提出了水流遷移路徑監測的創新性技術方案。該方案基于河流與海洋微生物菌群差異,解析區域特有細菌類群、追蹤水流方向,旨在無專業水文監測設備情境下,助力PFAS等水流遷移污染物的傳輸過程解析。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危險材料雜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和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的支持。
細菌群落對不同類型污染物存在差異響應
水動力影響下不同生境微生物群落的傳輸差異
基于區域生物標志物的水流方向分析
本文鏈接:研究揭示全氟烷基化合物對河口海岸環境微生物的影響特征http://www.hufazx.com/show-12-1887-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云下蒸發對降水同位素影響及驅動機制
下一篇: 研究開發出高效環形RNA檢測與定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