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9月1日,南方財經記者獲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揭曉全球創新指數(GII)世界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集群,超越日本“東京-橫濱”集群,躍居全球創新集群之首。
據悉,GII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創設,通過三項核心指標,識別世界級創新活動在當地的集中程度。三項指標分別是:通過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風險資本(VC)交易量。
此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的創新指數連續五年居全球第二,今年的評選將風險資本交易活動作為一項新指標,重塑了排名格局。
WIPO方面表示,風險資本投資活動幫助捕捉科技知識如何轉化為初創企業,并最終在市場上轉化為新產品和服務的信息。指標的改變使2025年排名第一的科技集群“易主”,反映出“深圳-香港-廣州”與“東京-橫濱”相比,在風險資本交易方面表現更突出。
據測算,2025年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風險資本交易量全球占比達2.9%,東京-橫濱集群為2.2%。圣何塞-舊金山集群以6.9%“遙遙領先”,拉動其排名上升三位,成為全球第三創新集群。
(圖源:WIPO報告)
在兩個傳統指標上,深圳-香港-廣州集群亦表現亮眼。其中,PCT申請量占比9.0%、居全球第二,排名第一的申請者是華為;科學論文發表量全球占比2.4%,達19.4萬篇,排名第一的組織為中山大學。
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居全國首位。《深圳市2024年知識產權白皮書》顯示,2024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63萬件,連續21年居全國首位;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1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14件)的7.9倍。華為則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全球有效專利突破15萬件,在蜂窩通信、音視頻編解碼等領域專利數量居全球前列。
“我國已成功將發展引擎切換到以高素質人力資本為核心的‘工程師紅利’,從而有效應對‘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告訴記者,大規模、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積累,疊加有效的企業創新生態,才能釋放出更大的創新動能和經濟價值。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8月30日發文稱,近年來香港創科發展突飛猛進,正以強勁的創新活力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同構建完善和具全球競爭力的創科生態。以華為為例,其在港的研究院人數過去一年已激增至超過700人,華為亦成為過去區內貢獻專利最多的機構之一。
廣州坐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一批頭部高校。ESI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內地文章發表量達545萬篇,排名全球第一,中山大學排名全國第六。
從國家層面看,全球百強創新集群分布于33個經濟體,集群數量最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24個)、美國(22個)、德國(7個)。其中,我國除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居榜首之外,北京集群排名全球第四,上海—蘇州集群排名第六。
本文鏈接:“深圳—香港—廣州” 躍居全球創新集群首位http://www.hufazx.com/show-1-49421-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