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盧陶然 北京報道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圖源中國氣象局網站)
“9月以來全國平均氣溫18.2℃,較常年同期偏高1.0℃,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四高。”9月28日,在中國氣象局2025年10月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紹道。
具體來看,上海、浙江、吉林、黑龍江氣溫均為歷史同期最高。黑龍江、吉林、上海、浙江、江蘇等地有43個國家級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或達到秋季歷史極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6月30日至9月9日,我國出現1961年以來第四強高溫事件,此次高溫過程持續時間長(72天),為1961年以來第三長,僅次于2022年(79天)和2024年(74天),影響范圍廣(400.0萬平方公里),極端性強(重慶巫溪[44.2℃]等56站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
從降水量來看,9月我國暴雨過程多,秋雨顯著,局地影響大。肖潺表示,9月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8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2.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四多;河南降水量為歷史同期最多,山東為歷史同期第三多;9月以來共發生6次暴雨過程,江蘇、四川、陜西、河南等地有23個國家級氣象站日降水量達極端標準,其中江蘇鹽都(225.8毫米)、寶應(220.2毫米)、河南許昌(181.3毫米)等5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華西秋雨于8月25日開始,較常年(9月2日)偏早8天;截至目前,秋雨區全區平均降水量210.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59.7%。
從未來一月的降水來看,中國氣象局預計華北西部、內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區東北部等地降水偏多,華東中南部、華中南部等地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旱情將露頭或發展。
對此,肖潺建議防范強降水及連陰雨引發的洪澇、地質災害及農田漬澇風險,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會商研判,做好隱患點排查和重點人群避險,合理安排秋收進度,避雨搶收已成熟作物以及做好病蟲害防治,減輕陰雨天氣對機收作業、作物晾曬、儲存等的影響。
在防范旱情方面,建議加強水源管理和調控,做好節水、防旱抗旱應對預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生產及農業用水需求;建議東北東部、華東中南部等地加強野外用火管理,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本文鏈接:中國氣象局:9月全國平均氣溫創1961年以來同期第四高http://www.hufazx.com/show-4-20961-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