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可靠氣象數據稀缺,科學家難以對歷史時期災難事件展開分析,導致氣候變化下極端事件的演化規律和機理認識不足。上世紀20年代末中國北方發生一場嚴重的旱災,此次事件在史料中均有記載,但其成因的氣候動力學機制沒有得到解釋。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聯合地球環境研究所、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通過集成多條歷史氣候序列,重建了1901年—2000年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區域夏季降水變化,并以此為基準評估多源降水和再分析數據,借助水汽收支方程和“將今論古”原則,從氣候動力機制上解釋了再分析資料低估此次干旱事件的原因。
研究發現,1928年和1929年夏降水分別減少了2.96和2.25個標準差,分列百年以來降水最少前兩位,重現期為160年和40年。多源觀測融合降水數據集和模擬同化的再分析資料,均沒有正確反映這期間的極端降水減少狀況及其相應的環流異常配置,直接原因是1951年以前研究區降水觀測數據缺失。根據歐洲在此時更為詳實可靠的氣象觀測可推測,北歐極端冷異常激發羅斯貝波東傳使蒙古-西伯利亞上空出現強烈的高壓異常,抑制了黃土高原上空垂直抬升和對季風水汽的抽吸,結合厄爾尼諾和持續干旱導致的土壤濕度降低等作用,形成了此次事件。
研究提供了一條高精度歷史降水序列,并為關于大氣遙相關作用對氣象災害的鏈生、預報以及古氣候記錄同化對再分析資料的改進提供了參考。
相關研究成果以Reanalysis Data Sets Underestimate the 1928-29 Summer Precipitation Deficits During the Late-1920s Megadrought in Northern China為題,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支持。
????論文鏈接
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區域夏季降水重建序列和多源降水數據對比評估
1920年代末中國北方極端干旱事件成因的環流異常機理圖
本文鏈接:歷史時期極端干旱災害的數據評估和機理研究取得進展http://www.hufazx.com/show-12-1908-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研究揭示維生素C延緩靈長類卵巢衰老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