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日前,瞭望智庫與普華永道在北京聯合舉辦《機遇之城2025》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暨“從機遇之城看中國機遇”研討會。
《報告》以新質生產力發展催生的新優勢、新動能為核心,以60個城市為樣本,構建10個維度和50個變量的綜合評估體系。《報告》中的60個城市占全國GDP總額比重56%,占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的72%,占全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64%,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6%,樣本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和較大影響力。
綜合來看,《報告》顯示,上海、北京、深圳為第一梯隊,每個城市的總積分超過2400;杭州、廣州、蘇州、成都、南京、武漢、長沙為第二梯隊,每個城市的總積分介于2000到2400之間;青島、重慶、無錫、天津、合肥、寧波、鄭州、濟南、西安、廈門、福州、常州、昆明、沈陽、東莞、佛山、南通17個城市為第三梯隊,每個城市的總積分介于1500到2000之間。積分越高,表示該城市在各維度的綜合能力越強。
樣本城市總積分表 圖表來源:《機遇之城2025》
通過十個維度的綜合橫向比較,《報告》分析稱,各城市均有自身的優勢領域和待提升的空間,也為各城市未來發展和治理提供了借鑒的角度。
《報告》增設“特色城市觀察”專題,包括廣州、煙臺、合肥、長沙、哈爾濱、貴陽、福州、南寧、成都、常州、杭州和威海12個城市,以及香港、湖州、澳門和長三角4個城市或區域,共計16個特色觀察案例,探尋城市多元化、多層次發展機遇。研究顯示,這些城市案例的發展并非孤立現象,而是城市成長中的一些共性現象、典型范本。若能在更大范圍推廣這些城市案例的經驗路徑,或將促進更多城市發展邁向更高階段。
結合《報告》內容,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城市發展進行剖析。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表示,《報告》使用了大量數據,選擇了較多樣本,從十個維度對中國不同類型城市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并推薦了生動案例。這有利于從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圍繞不同城市的特征及其未來發展的潛力去做更多探究交流,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判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劉云中認為,從因地制宜探索新質生產力的角度出發,當代城市研究還可進行更深層次的價值挖掘,各城市在不同維度的交叉分析,或許能得到更多精準的城市發展指導方案。
針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兩個轉向”的新提法,高國力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第一個轉向,即中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這一“換期”階段出現了城鎮化率增速下行、動能轉換、結構優化、品質提升等特點。第二個轉向,是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即“轉段”。中國城市在經歷了以追求經濟總量和增速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外延式發展后,“十五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將逐步轉向以追求質量、提升效益、增強綜合競爭力為導向的新模式,即從“七分建設、三分管理”,逐步轉向“三分建設、七分治理”的模式。
對此,高國力判斷,在城市大規模規劃和建設已基本結束后,未來的城市運營、城市治理將逐步承擔更大的重任。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孫久文認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以應對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壓力,這需要通過區域協同釋放空間潛力。
孫久文分析稱,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在空間格局創新上意義重大,建議重視三個抓手:一是從“單極擴張”到“多中心網絡”,實現空間結構創新,形成“核心城市—專業節點—縣域載體”的地域分工;二是在當下的技術創新支撐下實現廣義互聯互通,將邊緣地區納入“1小時經濟圈”,賦能空間價值重構;三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中心城市與邊緣地區的利益共享與治理協同。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理事連平結合城市發展現狀和趨勢,對“十五五”時期的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他提出三點判斷:房地產市場供需兩端將由收縮轉向走穩,房地產市場差異化特征將更加明顯,住房政策將以適度和微調方式為主。針對“十五五”時期的房地產市場政策,他建議,一是顯著降低居民購房成本,二是針對大城市房地產市場實施區域性差異化住房政策,三是進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四是加快專項貸款資金落地,五是持續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
本文鏈接:《機遇之城2025》:滬京深城市綜合能力領跑,杭穗蘇緊追http://www.hufazx.com/show-1-50220-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